“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据说这是诸葛亮弥留之际告诫子孙的话,也代表了古代儒家的处世之道。进则为官,安邦治国,平定天下;退则行医,救死扶伤,造福黎民。相医并论,可见医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崇高。
何谓良医?清代名医叶天士是这样说的:“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意思是说一个好的医生要做到三个方面:具有高尚的操守,不贪图名利;具有精湛的技艺,能妙手回春;具有自己的学术思想,能著书立说。如此良医应该是我们每个为医者追求的境界。
良医的人生该是个怎样的过程呢,自古至今,每个人每一个时段都有着各自的看法。脚踏进象牙塔、回穿上白大褂、次询问病史、次听到心音、次拿起手术刀……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次我的心情都是不一样的。当静下心来细细回想才体会到有多少为医者对其人生的不同追求是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时刻接受着不同的洗礼。曾经有心理学家希望对高潮有一个理论的分析,但是直到较后才发现这样一个探讨是无止境、无方向的,不同的人、时、境有着不同的影响,也就此对于高潮的回忆的分析是让人无助的。
我们对于良医人生的追求同样是有着太多的不定、太多的差异。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若有疾危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大爱之心应该是每一个医者都提倡追求的。然而在这骂声一片的医疗环境中,我们本身也看到了自己及他人有着太多的虚伪的大爱之心。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微弱淡薄的怜悯之心推崇为大爱,也许正是在这自欺欺人的思想中渐渐的我们开始背负着“白狼”的骂名。一个中国台湾网友写了这样一篇朴实的短文:“我希望遇到一个能够真正关心我,愿意了解我的医生,我希望遇到一个不会在乎我是谁,不管我有没有钱的医生,我希望遇到一个知道如何才是真正的沟通,不会连看都不看我的医生,我希望遇到一个真正懂得爱,能从我微小的一举一动中洞察我心的医生……”。朴实的短文中揭示了我们已经背离我们较初的宣誓太多了。有时候看着一面面的红色锦旗上的“杏林”二字才会想起前辈留给我们的实际上已经被我们所糟蹋了。
为医者的漫漫人生路是崎岖、是荆棘、是曲折,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的走下去。如蝉蛹般蛰伏于地下十余年只为那盛夏时短短半月余的歌声。也许自己的汗水、自己的泪水、自己的辛酸换回的永远是你在这花花世界中的苍白映像。我们无法改变不合理的医疗环境,我们只有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看法、改变自己的追求、改变自己的能力,也许这就是追求良医人生的一生之写照。